幼儿园 小学
幼儿园 小学

+86 (0)574 8831 0099

EN

家有协和少年|且听学霸妈妈的“理智派”择校观
2022-12-02

写在前面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作为孩子教育路上亲密的合作伙伴,家庭和学校之间在教育理念上保持和谐的一致性,素来是教育产生合力的基石之一。而协和有幸,能与一群格局契合气味相投的家长遇见。


柴静曾说:“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抱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希望能从这群最初带着试探、抱有迟疑、时有焦虑,但逐渐宽心的协和家长那里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让我们认识自己越深,认识教育越深。



本文采访嘉宾

Yoyo妈妈 李蓓(Christine Li)

·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

· 曾任世界500强财务总监



公办or民办,其实不是问题的关键

择校最初,我也纠结过公办还是民办的问题,但后来我自己仔细想了想,我觉得公办民办并不是问题的重点。公办、民办只是一个学校组织性质的笼统概括。具体怎么选择,我觉得其实应该从一些更本质的层面去分析一下学校的状况,做出一个相对比较理性的判断。


择校的第一要务,应该是要想明白自己要什么,也就是要理清楚自己的需求。每个家庭的背景、教育理念、对未来的规划,甚至经济条件、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没有十全十美的学校,肯定是要根据自己需求去做挑选。俗话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当时主要是从四个维度去考量一所学校的:

第一,我很看重学校的办学理念。因为我觉得这个是灵魂、是基础,它肯定是无所不在的,肯定是渗透在学校的各个层面和角落的。我很难想象我能在一所理念差异比较大的学校里,可以愉快地度过多年的小学生活。我个人会比较倾向于更开放、更包容、更多元化的学校,最好是能兼顾中西方教育的一些优点。尤其,我希望学校能够给予学生比较个性化的关注,要能够允许个体的差异性的发展。这一点,其实还是挺难做到的。

image.png

在教学上,我不太希望简单粗暴的用一套标准,或者千篇一律的用一个框架去约束大部分的孩子。另外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当然希望能够灵活一点,创新一点,不要再走以应试为导向的老路了。但另外一方面,最好也不要太随意,自由式的“放养”到最后连规则都没有了,这个也不是我想看到的。因为小学其实是最重要的启蒙阶段,我希望她能打下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可能不单单是学业上的,也包括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包括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性格上的塑造。


第二,肯定是师资了,择校不如择师。首先,老师的专业度肯定是排第一位的。其次是老师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因为我觉得老师和学生是需要时间去磨合,去培养感情,去相互了解的。如果老师更换的比较频繁,我觉得是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非常大的困扰的,因材施教基本上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第三点就是师生比,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直观的量化标准。现在大家都追求所谓的小班化,其实就跟私教为什么这么贵一样——因为它可以1对1的,针对性的给到帮助,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假设一个班有40、50个学生,我觉得客观上来讲,老师是没有这个精力和时间去投入分配给每个学生的,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关注肯定也是不现实的。

image.png

第三,是学校的硬件。大多数家长都会关注校园的环境、教学设备的配置、各种校园设施等等。毕竟是要生活6年的地方,那肯定是希望能够在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中,能够对孩子的学习有一个正面的促进作用的、美好的环境里。另外一方面,伙食我觉得也是蛮重要的细节之一。因为家长肯定会关心孩子吃的够不够好、够不够健康、营养搭配是不是平衡等等。


最后,就是学校的软件。这个维度,我自己比较在意的是课程的设置。一个学校有再好的理念,如果没有好的老师去落地也不现实。那好的老师通过什么去落地?其实就是通过课程这个载体。所以课表是怎么安排设置的、课程是怎么开发的,我觉得这个其实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理念是否一致、理念能否落地的关键所在。



协和的课程很有特点

其实大部分学校在你入读之前,你不太可能知道会碰到哪一位老师,尤其是各个学科你都想知道的话,这个是很难的。但是当时协和在这点上,给我的感受还是非常不错的——因为我们基本上参加了每一场开放日、体验日。


我觉得我来考察师资可能未必足够准确和客观,因为毕竟日后要上课的和进入学校的不是我,所以我就尽可能的让Yoyo来体验每一节课。虽然说开放日、体验日可能跟正常上课会略有不同,但至少老师是真实的。所以通过几次的这样体验之后,我能明显的观察到她能够迅速的融入,也非常喜欢。基本上一、二次体验完回去后,她就跟我说:“妈妈,我以后就读协和了。”那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就是这边的老师对她来讲是非常有亲和力、有吸引力的。我觉得这个在师资层面让我放心了很多。


虽说新学校,大家都会有顾虑,因为没有什么过往的口碑去佐证,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历史数据可以供你参考。但是我觉得至少在老师这一点上,都是实打实的见到了、了解了,并且不止一次的感受过老师们的课堂。我觉得这个其实比一些历史数据更有说服力。说实话,很多公办学校可能名声在外,但是毕竟一个年级要开出很多个班,你也很难保证每个班的老师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水准,这里面一定有好的,可能也有稍逊一些的。所以我是觉得,选学校,但其实更多的还是在选老师。这一点,是当时我觉得作为一个新学校,但协和给到我比较强的一个信心。

image.png

课程方面,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提几句的,因为协和的课程很有特点啊!我对课程的第一印象是很多很满——拿到课表第一天,其实我是吓了一跳的,我觉得我没有看到哪个一年级一天8节课,一周40节课。我其实当时是隐隐有些担心的,怕一年级小朋友会吃不消,因为毕竟刚幼儿园上来。但是现在看来,我觉得孩子们还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我觉得这个可能跟他们很享受在学校的时间、很享受课堂是有关系的。


第二点,课程的设置让我觉得很丰富,真的很丰富!这里面有很多特色课程,我在其他学校几乎是没有听到过的。比如说图书馆课程、协和论坛、深度学习,还有社会情感课。我觉得这些其实非常重要,而且正好契合了我前面讲的——我希望他们能够打好基础,不单单是打知识上的基础,还有更多比如学习习惯的养成、一些软技能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等。像心理情感课程就会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从一年级就开始引导,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件事。然后,体育课很丰富,英语作为特色,它的排课量也足够多,这些其实都是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image.png

另外就是,课程之间的搭配和课表的安排,还是有一定的考量,花了一些心思的。因为课程量很大,所以肯定要考虑到这个年纪的小朋友的实际的情况、他们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课程穿插。英语课程上,中外教同时授课,但是侧重点不同,而且还引入了类似于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模式,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能看得出教学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以及课程的丰富程度,覆盖了艺术、人文、身心,以及基本的学科教育。这也是为什么最终我其实没有花太长时间就决定了,协和可能是比较适合Yoyo、比较适合我们的一个学校。



我希望她能兼具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

我希望她能有国际视野,然后希望她同时又能有民族情怀,要有那种根植于内心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我希望他能够有非常良好和强大的语言基础,因为这个是工具,能够帮助她比较无障碍的去跨文化沟通交流。因为我觉得其实不管从事哪个学科,最终是需要去做一些跨文化的交流,这样才能帮助你去打开格局,能够更上一个台阶。同时,我也希望她能够保留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希望她能够在大部分的场合和场景下可以勇于表达自己,并且善于表达自己,如果能有比较强的自驱力那就更好了。

image.png



幼小衔接比我想象的要顺利

进入一年级2个月左右,有一些变化、一些成长我是能感觉到的。我觉得她相对来说变得更话痨了一点——每天放学回家,就真的会迫不及待地想跟我分享学校的点点滴滴。小到哪个同学跟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大到哪个老师今天又跟他们做了一个什么实验,或者说玩了一个什么游戏,或者说今天课上她得了一个5颗星……我觉得能看出她很享受在学校的这个时光。并且在话痨的过程中,其实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增强,这个我能感觉到。

image.png

▲Yoyo的画作


英语方面,因为学校比较强调阅读,每天2本打底的绘本阅读,包括我们使用的Renaissance(数字图书资源),然后再到老师布置的一些延展性的任务,我能非常明显的感受到这两个月其实她的英语水平是有了一个质的提升的,这点我还蛮欣慰的。


另外一点,就是我觉得她成熟了很多。虽然她从小也是一个比较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但是我觉得进入小学以后,至少现在我能感觉到她非常适应小学生这个身份。而且她会用小学生、或者说她理解中的小学生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我觉得这点还挺好的。就是一方面有规则意识,一方面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自控力也在这个当中有了一定的提升。这整个的过渡和衔接,比我想象的还要顺利一点,没有太让我操心。



家长是第一责任人

我觉得家长是第一责任人,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不可能说我选了一所好学校,我就做甩手掌柜,这样是不现实的。我完全认同家校共育是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的,而且我觉得是家庭为先的。因为家庭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言传身教,是学校不能替代的。


我觉得家校共育,共育共育,其实关键在“共”,然后目标在“育”。我觉得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我觉得家校共育关键在于学校跟家庭要紧密沟通,要良性的互动,就是要携手共进,一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真正的、比较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image.png

在沟通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可能暂时无法达成共识,或者意见相左的情况,我觉得这个时候要始终牢记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觉得想清楚这一点的话,就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家庭跟学校其实就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大家多沟通,争取去找到那个平衡点,去找到那个可以达成共识的点,其实就OK了。



相信专业的力量,是克服焦虑的法宝

现在这个环境我们都知道很卷,但内卷这种东西其实是永远存在的,是逃避不掉的。从来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教育体系,也不可能有完美的学校、完美的老师,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思考、去选择、去适应。不要盲目的随大流,看到身边的其他人好像在做什么,就瞬间觉得自己也一定要去做什么。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同时你也要兼顾到孩子的需求,所以这就要求你要比较了解你的孩子。结合这2点,再去为你的孩子做一些规划,做一些考量,用比较理性客观的角度去选择一所好的学校,一旦选择之后,要去相信学校专业的力量,我觉得这个是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焦虑的。

image.png

可能社会上会有几类比较典型的家长:一种是很鸡娃的家长,另一种就是很佛系的家长。我觉得太鸡娃、太佛系都是不可取的。这个社会不允许你太佛系,因为佛系有些时候我觉得是不负责任的一种借口;但太鸡娃呢,有些时候其实你是把压力全部转嫁到了孩子身上,也不见得是你负责任的表现。所以我觉得关键还是真的就应了那句话:“鸡娃不如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