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小学
幼儿园 小学

+86 (0)574 8831 0099

EN

【家长学院】看清孩子情绪背后的表达(上)
2022-10-28

【家长学院】由协和教师、客座嘉宾为主讲人,不定期为家长朋友们带来专题小课堂。我们一起更好地了解关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image.png


现如今,对很多家庭来说,孩子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心理健康又与亲子关系、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维度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本期家长课堂,我们邀请到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协和社会情感课程任课老师,Amy Lee为大家带来了2场《看清孩子情绪背后的表达》专题讲座。

image.png
(以下来自Amy老师的分享)



怎么"看清孩子情绪背后的表达"

3个关键词

“看清孩子情绪背后的表达”,其实跟大家普遍重视的情绪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命题里其实包含了3个关键词——“情绪”、“表达”、“看清”。



情绪

能看到孩子的各种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对“情绪”是有误区的。先问在座的家长们一个问题:我们的人生当中有多长时间是有情绪的?

image.png


其实答案是:我们一直都有情绪。


这个问题我也在课堂上问过我们的孩子。出乎意料的,孩子们似乎比我们更有智慧,他们就会说:“老师,我们一直都有情绪啊。”其实我们的一生当中,基本上都是带着情绪的,所以它真的跟我们的呼吸一样重要。


第二个问题:你看到“情绪”这个词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呢?有的家长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消耗能量的词,我觉得这个感受非常有代表性。因为多数情况下,我们提到“情绪”这个词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把它当成一个中性词来看的。比如说,我们会说“你有情绪”,这个情绪其实指的是有一些负面的情绪。

image.png


当我们把关注点拉回到“孩子的情绪”时,一个很重要的点要与大家分享的就是: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情绪、跟孩子聊情绪的时候,我们要看到他在各种情况下的不同情绪。


在社会情感课上,孩子们往往会给到这样的反馈:他们会观察到,甚至刻意的去“试验”,然后发现如果自己表现得是比较开心的,家长可能就不太会关注;相反,如果自己是一种不开心的状态,爸爸妈妈就会马上关注询问,比如“你是有情绪吗?”。虽然我们家长是出于关心,但是孩子们吸收到的信号不是这样的。就比如之前有个同学跟我分享说:“每次我不开心的时候,我妈就开始找我聊天,但是那个聊天不是我想要的聊天啊。但是我每次有很开心的事情想要跟她分享的时候,我觉得她总是心不在焉的。”长此以往,家长一提起情绪或者相关的话题,孩子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是不好的。

image.png


所以这里想跟家长们分享的一个要点是:如果我们想要在孩子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给他一些好的引导的话,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你要对孩子出现的各种情绪都表示出感兴趣,他才会愿意跟你聊。开心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我们都要认真倾听一下孩子的分享。



允许孩子独自跟情绪呆一会儿

另外一个需要提醒的点是:我们可能把孩子保护的太好了——就是我们似乎不允许孩子有一些小状况。但其实,我们是可以允许孩子独自跟情绪待一会的。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道路上,多数父母只是负责我们的温饱,相对来说我们会拥有更多自己跟自己相处的时间,做的更多的也是自我修养。所以当我们自己有一些情绪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是自我消化过来的。


可能正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被关注过,所以我们现在对孩子的关注有时候甚至是翻倍的。但事实上,我们也得允许孩子独自跟情绪呆一会儿:一来,任何情绪都需要有一个消化过程,家长如果没有给孩子一丝丝自我反思的机会的话,其实他是懒得去思考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被动吸收的信息都是爆炸式的。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学校里有老师的关注,回到家里也有父母,甚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围绕关怀,一天24小时,除去睡觉的时间,能够独处的时间真的是所剩无几。但是,独处本身也是一个需要去学习的能力,独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消化很多新吸收到的内容。我们要充分地信任孩子自己爬起来的能力。

image.png


有的时候,当孩子遇到情绪的时候,给他一点点时间。可能就差这么一点点时间,他就会有个自我消化的过程。哪怕孩子有事情想不通,但是消化过后,他把他消化的过程跟父母分享,比如“我是怎么想的,左想右想想不通balabala”。虽然问题没解决,但他主动跟父母来交流的时候,他就已经成长了,孩子的这种主动求助就是一种能力消化的过程。所以,我们真的不要出手太快。



表达

情绪的表达具有欺骗性、隐藏性、矛盾性

在探讨“表达”时,同样的,我也有几个问题想跟家长们共同探讨。

image.png


第一个问题:作为成年人,我们自己是不是很明晰自己每时每刻所处的情绪状态呢?


我想这个问题对大多数的爸爸妈妈而言都挺难做到的。那么反过来,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孩子很清晰地表达他的情绪。而且有时候,孩子也不是故意“不配合”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座的家长,在我看来你们都是非常平静的,但是至于你们真实的内心是不是急着接孩子回家,我是无法得知的。这其实就是情绪表达的欺骗性,成年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第二个问题:当你知觉到你现在的情绪的时候,你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吗?


我觉得能做到情绪直给的人,无非是两种人——要么是生活中人情练达、游刃有余;要么就是周围人对你的评价都是你这人非常直爽。但是对一般人来说,情绪直给都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学会了委婉。


这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讲也是一样的。有时候我们会质问孩子:“我看到你有情绪了。”通常这种情况下,好多孩子是不承认的。中国人信奉的中庸之道,让直接表达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往往会考虑这话一出口,是不是会伤到别人。情绪表达的隐藏性,直接导致了孩子不会轻易直接的表达。

image.png


当我们试图用一些方式去引导孩子进行沟通时,这里又会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即情绪表达的矛盾性。在我们的家庭关系里面,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时,就会发现我们跟孩子的沟通,孩子都是处于比较弱势的那一方——通常都是家长想沟通的时候,就是沟通的时间。常见的情形就是“妈妈跟你聊一聊好吗?”虽然家长用的是一个非常委婉的邀请,但是如果孩子在那个当下拒绝了,不少家长还是会软膜硬泡到孩子不得不进行沟通为止。如果说在我们的家庭里面,可以做到父母给出一个沟通的邀请,但是孩子可以直接拒绝,我认为这个家庭的沟通是非常好的,因为这给到了孩子一个非常平等的机会。但是要做到这个,相当的难。

image.png


所以,什么是情绪表达的矛盾性呢?其实就是:当孩子想要沟通的时候,他会发现父母可能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而当家长认为不得不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孩子本身是没有沟通意愿的。看似平等的家庭地位,事实上是不平等的。有时候孩子会迫于压力,又或者他希望可以更快地结束某个对话,他会不得不跟你沟通,但是这样的沟通效果其实并不好。



看清

“看清”的四步骤

第三个关键词是关于“看清”,其实“看清”是蛮难的。情绪其实不在我们的表面,它是一种感觉,是无法直接看清的。但我们能看清的是什么呢?我们能看清的是某个现象。比如说,“我在跟他沟通的时候,他的眼神不看我”,我看到的是这个现象。但是我不能直接解读这个情绪,更重要的是,我们绝对不能代替孩子分析原因。

image.png


“看清”有4个步骤,即看清现象、提醒状态、表达支持、自主归因。举个例子,我观察到的我们家孩子的一个现象:他放学回家会先玩,玩得差不多了,然后开始做作业。做作业的时候,他还会听听故事,哼个小曲什么的,作业就会做到比较晚。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拖拉。但当我跟孩子聊这个话题时候,孩子完全不接受,在他看来,没有一个人可以一天连轴转那么高效,先玩一会放松一下,后面做作业效率才会高。所以他不认为这是在拖延,他认为这是他保持高效学习的好办法。


很多时候,我们跟孩子看到了同样的现象,但是我们的归因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我们去看清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留意,很多事情,如果孩子不承认,那么只能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去妥协,因为那是孩子自己的生命,这个时候的边界感很重要。哪怕很多事情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会撞南墙的,但更多时候,孩子是一定要自己撞那一下的。

image.png


我们这一带父母可能放了太多视线在孩子身上,导致了很多所谓的缺点会放大。就好比我在白纸上点了个点,所有人都只盯住了黑点,但我们忘记了,这其实还是一张很大的A4纸。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孩子们在学校里面、在未成年阶段,他的试错成本永远是最低的。如果他要去闯去闹,让他在安全的家庭和学校里面去尝试,肯定是最佳选择。当然,底线和规则是需要坚守的。


永远让孩子自己找原因。我们能看到的是现象,我们只能提醒孩子说:“我好像看到你一边在看书一边在玩手机”。当然,我们也可以提供支持:“在妈妈的经验里面有更好的方式。如果你需要,我们可以讨论,我可以用我所有的经验和情感给予支持。但如果你不需要也可以。” 但是需不需要支持、Yes或No的选择一定要由孩子自己决定,因为最后也是他自己去找出适用于自己的路径和原则。



为什么要"看清情绪背后的表达"

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管理

看清孩子情绪的目的,不在于今天你看到他的某个现象,你就这个现象跟孩子解决问题,这样的“性价比”不高。我们看清孩子情绪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管理。和孩子们接触下来,我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现阶段多多少少会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小状况”,我们的家长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提前做预防。

学习动力

其实并不是只有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才可能没有学习动力。失去动力是一个情绪积累的过程,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结果。而当孩子一旦失去学习动力,其实是一件蛮难处理的事情,这一点是需要家长们有所警惕的,并尽早介入预防的。因为从整个人生的维度上去考量,孩子的学习之旅只是刚刚开始,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帮助孩子尽可能的保留挖掘学习动力的机会。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失去学习动力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孩子找到症结所在。

image.png


网络上有句流行语“读书让我妈妈快乐”,就是现在很多孩子的真实写照,他们会觉得他们是在替大人读书。这其实是因为孩子“以生存为学习动力”的这个需求没有了。这里要提醒家长朋友们的一点就是,我其实有观察到,我们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的优越感的。我们大多数的家庭还是比较富足的,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孩子没有太多自己要成功、要往上走的动力。比如你问他:“如果不读书的话,你未来想要做什么工作呢?”有些小朋友就会直接给出“我爸爸以后的企业会给我啊”这类的回答。所以这种情况下,其实是很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的——尽管各位爸爸妈妈们都非常优秀,但即便如此,我们在孩子面前的时候还是要有所保留的。


这个保留是什么呢?其中有两点,我觉得我们家长们是可以去做的。其一,哪怕我们的家庭里面有意愿,未来让孩子们继承家业等等,我们可以先在心里保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在孩子还没有经历青春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良性价值观之前,我们不要给孩子太多的东西,给得太多有时候也是负荷,他未必接得住。另外一点就是,有些孩子天生就很“灵”,他知道比如说爸爸是在管理一个几千人的大公司的,那这个时候,我觉得有一个价值观家长是可以传递给孩子的:“财富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是流动的,如果你没有更好的知识去支撑你的话,其实很多在父母手里掌控的很好财富,并不一定能很好的继承到你的手里并运作良好的。”我们不要用绝对的金钱去建立孩子的价值观,而是要让孩子看到财富的流动性。

image.png


关于成就感这点,我也发现不少小朋友在这点上有一些困惑。有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找到那个“点”,可以让他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个“点”的挖掘,一方面需要老师的努力,但是更离不开我们家庭的内部挖掘,因为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了。在家庭里面我们该如何去挖掘孩子的“点”呢?其实不一定是语文、数学、英语,它可以是某个兴趣、某个可以长期培养的特长,最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在这个“点”上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有了自信后,他会觉得“我的学习能力是可以的”。当他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OK的时候,他就不会认为自己学这个也不行,学那个也不行;他就愿意在某些他薄弱的领域也去尝试看看。现在有很多孩子,他们可能刚好处在某个各方面都很一般的阶段,然后可能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挫败感,甚至连尝试都不愿意。所以帮助孩子获得这种尝试的意愿和机会非常重要。

image.png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孩子在生活中为自己负责。即便我们有些家庭里有保姆、有阿姨、有司机,但我们不能一切包办,还是要给孩子留一些事情,让他自己去独立处理。比如适当做一些家务,自己整理房间、整理书包等等,当孩子能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他其实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另外,可以让孩子有一些关于金钱的概念。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建立一些简单的奖惩制度,给予一些适当的物质奖励等等,让孩子感受一下赚钱的不容易。很多时候,孩子们太习惯于在现在的幸福生活中不劳而获了,他们不需要为自己的生存负责,也不需要赚钱,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如果恰巧孩子本身对学习是有抵触心理的,这就会导致他们直接躺平。其实对于那些无欲无求的、很佛系的孩子,我反而是比较担心的,他们在什么都还没有经历过的阶段就失去了追求,其实对他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同伴交往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同伴交往特别特别的在意,他们可能会有很多复杂的同伴关系,有很多不同的小团体等。在这个阶段,相较于老师给出的评价,他们更在意同伴对自己的外部评价。家长朋友们在碰到孩子的同伴交往时,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同伴交往。

image.png


首先一定要肯定孩子对同伴交往的需要。其次,我们要认真倾听孩子对日常交往的具体表达。甚至有时候孩子想要求助于心理老师,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方面反而是家长有时会对心里咨询有一些刻板印象,我们的同学们其实已经在很好的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资源了——比如他们会时不时的主动约我说:“Amy老师,我想跟你聊聊”,然后跟我交流最近学习生活、同伴交往之间发生的事情等等。

image.png


当下我们的整个社会都是比较早熟的,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成长意识就噌噌噌地往上走了,到了四、五年级,身体也慢慢开始发育,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关注孩子边界意识的建立了。孩子们有时候肢体语言是特别丰富的,可能会时不时的有一些肢体碰撞。但是有的小朋友会跟我说:“Amy老师我是不喜欢别人来触碰我的。但是我经常无意当中从后面被人抱了一下”或者怎么样,其实他是觉得非常的委屈和不舒服的。所以引导孩子逐步树立边界意识,对他们的人际交往更有帮助。

image.png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孩子区分别人对他的评价和自我价值感。有时候孩子听到身边的同学说他怎样怎样的时候,他会有一个心理落差,认为自己就是不好的。这一点,每个孩子有所差异,相对来说比较内向的孩子,他就特别容易把这部分负面的信息吸收进去。


所以这部分需要我们去积极引导,即别人的评价只是别人看到的展露在表象上的一部分,这个评价并不全面,也不代表孩子的自我评价。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同学们评价某个孩子怎么怎么样,这个时候我都会跟我们的孩子讲:“你们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把问题和人结合在了一起。其实我们在说某个人的时候,我们的本意是想指出某个行为是不好的,或者是他的某个问题是需要处理的,但并不代表这个人不好。”所以这个也是我们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去消化的。如果孩子受了委屈了或是怎样,父母就需要帮孩子去区分:“有可能是某件事情你处理的不够妥当,但不代表你自己是不妥当的,这是两回事。”

image.png



情绪能力

最后,我们在谈“看清孩子的情绪”的时候,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家长自身的焦虑上。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强烈的社会焦虑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孩子的情绪能力发展,从来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每个孩子处理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他就是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够培养出控制情绪的能力。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去陪伴他。因为即便是我们成人,其实我们好多的爸爸妈妈们现在也会经常说:“还在自我修行的过程当中。”为什么还要自我修行呢?其实也是听了很多的鸡汤,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笑)。连我们自己都还在路上,还在不断修炼自己,更何况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要多给他们一些耐心和时间,静待花开。

image.png

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在孩子青少年早期的时候多给他们一些耐心和引导,我相信我们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一定能很好的度过。尽管这些早期情绪管理的引导看起来很麻烦,会让很多家长下意识地想要逃避,但我想说的是,这几年的辛苦还是值得的。因为孩子一旦越过山丘,他看到的将是无垠的大海。希望我们的孩子都可以拥有一个好的童年,拥有一个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而不是反过来用一生去治愈童年。谢谢大家!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