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小学
幼儿园 小学

+86 (0)574 8831 0099

EN

协和教育前线 | 中国国际化教育大趋势:培养中西融合型人才
2020-06-15

1 (1).jpg


2020年的世界变局之下,新冠疫情蔓延未绝,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全球化”的定义。另一方面,国内公民同招、摇号入学的教育政策也引发了家长们新一轮的教育焦虑:孩子的教育选择究竟该何去何从?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化教育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局,不少教育业内人士也开始不断思考中国教育的大方向。


教育大拿们的业内共识:培养中西融合型人才

何为中西融合型人才?仅仅只是会讲中文和英语就够了吗?其实不然,多位教育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指出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大势所趋:在强调英语学习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母语学习,以及其所带来的身份认同感。


1 (1).png


后全球化时代,“和而不同”的中西融合型人才才是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协和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与诸位教育同仁的想法不谋而合。

 

 

放弃母语文化是危险的

留学大热的这些年,很多父母极端的认为出国留学是成才的必经之路,为了能让孩子尽早为出国做好准备,从出生起就付出了巨大的财力精力,把英语当成母语来学,更甚至从小学习西方的戏剧、参加美式辩论、训练批判性思维……

 

这些当然是有价值的,西方的文化对孩子而言是很容易适应,尤其是对低龄段的孩子;但是另一方面,仅凭借这些就奢望孩子能够完全融入西方社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人的面孔、流淌在血液里的炎黄基因,决定了我们和欧美人注定是不相同的,一旦当孩子产生了某种身份认同上的割裂感,再想弥合就会无比艰难,就像已经装满了咖啡的杯子,再想倒入茶水享受铁观音的沁雅,那几乎是不可能了。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凸显,疫情下的国际局势也足以表明,西方的文化、体制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优选择。在全世界都愈发重视中国的当下,放弃自己的母语文化,就好比将自己手上流传五千年的绝世武功秘籍弃如敝履,转而去学别人的二手功夫,到头来却发现哪一套都没练好。

 

1 (2).jpg


国际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应该是培养一个“西化”的人(甚至可能是一个失败的西化的人),而是需要培养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有中国底色的“中西融合”的人才。自己有身份认同感,才能让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人认同自己;浓墨重彩的底色则一定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归属感,否则就是无本之木。

 

所以,孩子的母语不能错位、身份认同更不能错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工具,它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但学好英语不能以牺牲母语为代价,否则只会得不偿失。

 

 

母语与准母语:同构互补的深度学习

所谓的中西融合型人才、双语人才,并不是简单的“既学中文又学英语”,而是要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文化差异,理解语言背后共同的深层次结构,从而通过中英双语同构互补进行深度学习。

 

有不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从小的学习习得“双母语”,但是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种理想习得:或许英语德语之间、法语意语之间等欧洲语言是可以形成双母语的,因为同属拉丁语系,语言系统有较高的相似性;但中英文之间是很难达成真正的双母语,两者语系完全不同、背景文化也不同。所以对中国孩子而言,母语只可能是其中之一。


1 (3).jpg


母语学习关乎孩子的身份认同感,因此在中国的国际化教学中,中文母语应该要占有核心地位,而英语则要成为孩子的“准母语”。中英两种语言在习得过程中可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帮助孩子从思维的层面更好的理解中西方文化。在宁波市协和学校,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在一个浸润式的双语环境中学习成长,不同语言场景的交汇融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中文母语英文准母语”的双语能力。

 

 

教育的中庸之道:好的教育是不分东西、不走极端的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国际化教育总有一种误读,一味地追求“洋味十足”的外在相似度,然而最终结果却是“形似而神不似”;而这回疫情肆虐,大家似乎又转向了另一个极端,由西方国家应对疫情表现不佳映射到西方的教育似乎也没什么优势,便一味地想退回体制内——其实这两者都有点“走极端”。

 

几千年前,中国第一位杰出教育家孔老夫子就提出“过犹不及”,孔子所秉承的中庸之道,其实在教育领域里亦是如此。好的教育不分中西,其深层本质内涵是相通的——譬如源于西方文化的科学思维,充分体现了理性求索的精神,但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只是众多解释世界的方式之一;反过来,西方的心理学家荣格就认为《易经》也是很精妙的一套体系,同样可以解释我们所处的世界。


1 (4).jpg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不应该完全抛弃中西式教育中的任何一个,这是非常可惜的,也是非常危险。所以,与其纠结“中西教育哪个更优秀”,不妨换一个角度,取二者之精华,互为裨益。作为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教育,需要在扎根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汲取西方教育的思想精华,帮助学生打开格局和视野,有能力并且积极的关注整个世界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

 

 

协和Y型培养路径:始终给学生“两条腿走路”的选择空间和能力

现在有不少家长也意识到了“全面西化”的问题,但同时又开始纠结“转轨问题”和课业负担,其实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校的课程融合没有做好,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目标管理缺乏,于是接踵而来的就是巨大的沉没成本和未来教育选择的局限性。

 

基于对中国国际化教育趋势的持续观察和思考,宁波市鄞州区协和学校在建校伊始就确定了双通道升学路径(即Y形培养路径),致力于通过高度融创的中西课程,帮助孩子在幼小段夯实核心通用学术知识及综合性技能,让孩子和家长在未来的教育选择上掌握更多主动权。

 

协和的小学课程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立足于国家课程;同时汲取西方教育精华,大力引进国际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融入IB PYP国际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以及PBL(Project Base Learning)项目式学习法,并经由美国合作方Concordia University推荐英语母语国家的资深外教,让整个教学体系尽可能做到中外课程融通,中外教师合作,中西文化融合,这也是“国际化课程本土化”的必经之途。


1 (5).jpg


宁波协和小学部拥有1:4的高师生比,语数英及音体美学科均采用“双师制”,部分课程施行双语教学,在浸润式的语言环境中,实现中文母语和英文准母语的共同发展。学校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在低龄段就引入计算机科学课程,倡导在技术增强环境中更好的教与学。

 

依托于高度融创的课程体系,宁波市协和学校的另一大突出优势则在于多通道的升学途径——学生将在8年级就逐步确定未来的升学方向,如果确定参加高考,可以选择协和的国内高中课程;如果向往国外的著名学府,则可以选择协和的国际高中课程。这期间,学校拥有海外背景的专业升学顾问团队,会为就读学子制定“因生制宜”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与升学规划。


1 (6).jpg


同时,学校将通过打造校园文化周、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开设自主个性发展课程,以及举行国际交流活动等方式,打破课堂边界,实现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贯通,将品德教育、学术素养、人际交往、审美意识和国际视野培养有机结合,真正帮助学生掌握两种语言,理解两种文化,建立两套操作系统。

 

 

教育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甚至要更具前瞻性的超过社会发展的节奏,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做好应对未来的全面准备。宁波协和学校始终保持对未来教育趋势的观察与思考,秉持全人教育、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搭建宽广的教育平台、设立多元的课程体系和升学通道、营造融合中西的校园氛围,帮助孩子最终成长为一个拥有“文化根基”和“家国情怀”的世界公民,一个真真正正的中西融合型人才。